铝外壳选标准品 or 定制品?3 步帮你精准决策​

25-09-11

铝外壳选标准品 or 定制品?3 步帮你精准决策​

铝合金外壳时,不少人都会卡在 “选现成的标准品,还是按需求定制” 这一步

 —— 选标准公模怕不合用,选定制品又担心花钱多、等得久。

其实不用纠结,只要搞清楚自己的核心需求,3 步就能做出合适的选择。

 


第一步:先搞懂 “标准品” 和 “定制品” 到底差在哪?


咱们先把这两种产品的 “底子” 说清楚,避免选的时候连区别都没搞明白。


标准品铝外壳,就像商场里现成的衣服 —— 工厂提前按通用规格做好,比如常见的仪器盒、接线盒,尺寸、表面颜色(多是银色、黑色)都是固定的,你买回去就能直接用,或者稍微改改小细节(比如贴个标签)。优点是 “即买即用”,价格也透明,比如一个普通的标准铝壳,几十到几百块就能拿下。


铝外壳定制设计,则像量身定制的西装 —— 你说要多大尺寸(比如要装下特殊的电路板,得做 12cm×9cm×6.5cm)、哪里要开孔(比如侧面要留 3 USB 接口的孔)、表面要什么质感(比如喷砂 + 黑色阳极氧化)、内部要不要加支架(固定零件用),工厂都能按你的要求做。但缺点也明显:得等工厂设计、打样、生产,周期通常要 1-4 周,价格也比标准品高,小批量定制可能要几百到几千块。

 


 

 

第二步:按 “需求场景” 对号入座,不用瞎纠结


其实大部分时候,看你要用铝外壳做什么、有什么 “硬要求”,就能直接判断选哪种。咱们分 4 种常见情况来说:

 

情况 1:常规设备,没特殊要求 —— 选标准品

如果你是装普通的传感器、小型控制器,

或者做个简单的仪器外壳,尺寸能 “将就” 用通用规格,那直接选标准品就好。比如做个温湿度检测仪,用现成的 10cm×8cm×5cm 标准铝壳,内部空间够装电路板,完全不用定制。省下来的钱和时间,能多花在设备核心功能上,多划算。

 

情况 2:设备有 “特殊身材”—— 必须选定制品

如果你的设备零件尺寸特殊,比如内部有凸起的元件、或者要装多个模块,标准品的空间不够;或者需要特定的开孔位置,那只能定制。举个例子:做板载继电器调试工装的客户,内部要装多组探针和接线端子,深腔结构还得精准,标准品的固定尺寸根本装不下,这时候就必须定制 —— 工厂能按内部零件的位置,设计外壳的深度和内部支架,保证零件装得稳、用得顺。

 

情况 3:要 “颜值” 或 “品牌辨识度”—— 优先定制品

如果你的产品要面向客户,比如做家用智能设备、高端仪器,外壳的质感和外观很重要,那定制品更合适。

比如有的客户要做医疗设备,不仅要外壳是浅灰色(标准品多是银色、黑色),还要表面细腻无划痕,甚至在外壳上激光打标品牌 logo—— 这些都是标准品做不到的,只能定制。定制后的外壳不仅好看,还能让客户觉得你的产品更专业。

情况 4:批量大,且长期用 —— 两种都能选(看成本)

如果你的需求量大(比如一次要 100 个以上),而且长期要用,那可以算笔账:

如果标准品能改改凑合用(比如稍微扩个孔),改造成本低,那还是选标准品,批量买价格还能压更低;

如果标准品改不了,必须定制,那批量定制反而更划算 —— 工厂做批量生产时,分摊掉设计和模具成本后,单个定制壳的价格会比小批量定制低不少,甚至可能接近高端标准品的价格。




 

第三步:算好 “成本 + 交期”,避免踩坑


最后一步,要考虑两个实际问题:“我能等多久” 和 “我愿意花多少钱”,这能帮你排除不合适的选项。

 

先看 “交期”:着急用就选标准品

如果你的项目赶进度,比如下周要参展、或者生产线等着外壳组装,那标准品是唯一选择 —— 大部分标准品都有现货,当天买隔天就能到,最多等 3 天。

要是选定制,就算加急打样,最快也要 7 天,万一打样不合适还要修改,很可能耽误项目。

 

再看 “成本”:小批量试错选标准品,长期用算定制账

如果是小批量试产(比如先做 5-10 个样品),定制的成本太高(光打样费可能就要几百块),不如先买标准品试错 —— 哪怕后期要换定制,也能避免前期花冤枉钱。

 

如果是长期用、批量大,比如每个月要 50 个,定制的 “性价比” 会慢慢上来:虽然前期要花设计费,但后期批量生产时,单个外壳的价格会下降,而且定制的外壳能完美适配设备,减少后期装配的麻烦(比如不用反复修改标准品的开孔),反而能省时间成本。

 

 

其实选铝外壳,核心就是 “不将就、不浪费”

不需要特殊功能就别多花钱定制,

有硬需求就别勉强用铝合金公模外壳

按这 3 步走,

就能选到既合适又划算的铝外壳啦!